職場情報

主頁 > 職場情報 > 黃金十年 缺才逾萬 建造業出招吸新血

黃金十年 缺才逾萬 建造業出招吸新血

  • 20 Mar 2015
香港建造商會秘書長謝子華直言,沒有年輕人入行。
香港建造商會秘書長謝子華直言,沒有年輕人入行。
香港建造商會秘書長謝子華直言,沒有年輕人入行。
香港建造商會秘書長謝子華直言,沒有年輕人入行。
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聯僑提議延長培訓時間,及提供就業跟進服務。
隨着十大基建工程陸續上馬,本港建造業進入「黃金十年」,行內人才需求因而急增;但業界表示,面對人手老化、年輕人入行意欲低,現時行內尚欠缺逾萬人手,擔心未來人才庫將愈見凋零。為回應行業現況,政府在今年《財政預算案》提出將增撥一億元予建造業議會培訓熟練工人,又在《施政報告》公布成立「建造業招聘中心」、提出進一步優化及放寬輸入外勞計畫,以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有見建造業一向予人「好天曬、落雨淋」的印象,令不少年輕人因怕辛苦而不願入行,政府和業界正積極循不同渠道來提升行業的專業形象,冀重新吸引一班生力軍入行。


人手老化成困局 急需年輕生力軍

人力資源顧問公司ManpowerGroup早前公布2015年第二季「就業展望調查」報告,調查顯示工程建設及礦產業的聘僱意願為37%,較上季增加3%,反映僱主招聘意欲強勁;但建造業人手不足的情況仍持續嚴重。據香港建造商會《建造業勞工短缺調查》顯示,十個最缺乏人手的工種依次為砌磚工(73.94%)、海面索具工(叻㗎)/海面建造機械操作工(56.6%)、髹漆及裝飾工(44.05%)、混凝土工(43.56%)等。該會秘書長謝子華表示,「雖然本港有效註冊建造業工人人數逾三十四萬人,但當中活躍的只有二十四萬人,現時業界尚欠缺一萬二千五百名熟練技工。」


面對人手短缺、青黃不接的困局, 謝子華直言:「沒有人願意入行。」他表示,自推行十二年免費教育後,家長都希望子女能夠先完成DSE課程,再作投身職場的打算;但隨著學歷提高,年輕人都不願意從事勞動工作,投身建造業的意欲亦愈發降低,「為解決人手短缺問題,政府推行『先招聘,後培訓』計畫,新入職員工起薪點逾萬元,比一般大學畢業生還要高,希望能吸引年輕人入行。」


現時建造業有逾四成員工都是年屆五十歲或以上,人手老化問題嚴重。謝子華追溯問題根本:「自玫瑰園、八萬五建屋計畫後,本港工程量不斷下跌;2003年沙士期間,失業率高企,不少人因而轉行,致令人才庫凋零。及至2007年,政府公布推出十大基建項目,工程量因而激增,刺激行內人手需求增長。」ManpowerGroup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徐玉珊擔心,「大部分富經驗的工人已屆退休之齡,未來數年,建造業人才將會大量流失。」


一億培訓熟練工人 倡延長培訓時間

為解決人手老化問題,政府在過去五年共撥款三億二千萬元予建造業議會,大力宣傳及培訓本地建造業從業員。謝子華指,從2010年至今已有八千多人接受培訓,「但他們都是半熟練技工,生產力不大,加上行內流失率高,始終未能追上行內人手需求。」早前政府發布的《財政預算案》,表示會再增撥一億元予建造業議會來加強培訓更多熟練工人,滿足行業需要。建造業議會表示:「我們正在構思培訓措施的內容,希望提升半熟練工人的技能達至熟練工人的水平,同時會緊密地與業界持份者商討相關內容。」


對此,業界抱有不同的意見,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聯僑提議延長培訓時間,「對學員來說,三個月培訓根本並不足夠。如果能將培訓時間延長至半年,學員對行內知識更深,便更有能力去找工作。」他又建議政府斥資為每位學員提供就業跟進服務,並培養他們對行業和公司的歸屬感,「年輕人覺得地盤工作辛苦、沒有滿足感,就會輕易辭職。如果公司或工會能夠提供短期就業跟進,安排專人協助他們解決工作上的困難,就能增強員工向心力,從而減低人才流失率。」他以新鴻基為例,該企業每三個月便會向新人進行就業跟進,因而成功挽留不少人才。金門建築行政總裁何安誠則建議以銀彈政策吸引人才,「以往建造業議會的五千元津貼並不夠吸引,我認為有關津貼可調高至第一年一萬五千元,第二年兩萬元,第三年二萬五千元。」


提升專業形象 推動工場年輕化

香港建造商會曾在2012年發表《香港建造業展望2020》報告,指出建造業須每年引進至少六千名四十歲以下的新人,方能應付市場需求,惟年輕人認為建造業辛苦、工作環境惡劣而不願入行。為改變社會對建造業的刻板印象,政府過往在宣傳方面投放了不少資金。2011年,建造業議會與發展局合作推出「Build升宣傳計畫」來提升建造業形象,並於去年首次編製通識教材《香港建造業》供市民在網上免費下載,藉此深入淺出地介紹建造業所涵蓋的範疇。不得不提的是,從去年開始,建造業議會與香港電台合作推出《總有出頭天》劇集系列,邀請一班青春活力的演員參加演出,務求洗脫「地盤佬」形象。


為此,建造業業界亦積極改善工作環境來吸引年輕人入行,俊和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盧懿君表示,「我們提倡工作環境、電腦系統『年輕化』,例如把會議枱改裝成桌球枱等,扭轉員工對地盤工作的刻板印象,希望能藉此加強員工的歸屬感。」俊和亦十分重視對年輕員工的培訓,不但推行『先聘請,後培訓』計畫,安排培訓師以一對四的形式,幫助新人掌握地盤須知以及其他相關工作技能,更設有十五個恒常的內訓培訓課程,其中有八成課程是專門為年輕員工而設,「即使是初入行的畢業生,我們都會有完善的晉升系統,幫助他們成為一個合資格的工程師。」


設招聘中心平台 僱主工友雙贏

最新《施政報告》指出,政府將成立「建造業招聘中心」,成為繼零售業及飲食業後第三個勞工處行業招聘中心。「建造業招聘中心」專門為建造業提供就業輔導服務、進行面試及舉辦招聘會,以及協助承建商優先聘用合資格的本地技術工人。業者對於成立建造業招聘中心抱正面態度。


周聯僑指,過去工友主要透過工會、判頭及兄弟班轉介工作,「以前未有電腦的年代,我們會到某幾家酒樓聚集,只要有工作,老闆和判頭就會到場找人開工。」今日沒有了這些平台,工友自然要透過其他方法覓尋工作機會,但周聯僑直指,現今的年輕人缺乏人際網絡,「以前的工友會積極在地盤結識多幾位工友和師兄,來增加工作機會。但今日的年輕人交際能力差,寧願躲在一旁打機,也不會主動去認識別人。」他認為,成立建造業招聘中心將有助增加工友的面試機會,為僱主和工友帶來雙鸁的局面。


何安誠亦大力支持成立招聘中心,「金門建築嘗試過所有招聘人手的方法,例如賣招聘廣告、透過判頭找人、員工介紹、參與補充勞工計畫,甚至在各大專院校舉辦『英才計畫』等,讓一眾準畢業生能盡早了解行業,但以上各種招聘方法仍未能滿足行內人力需求。」他續言,建造業招聘中心能提高透明度,亦能減省額外招聘的程序,因此他對建造業招聘中心抱有極大的期望。


外勞解決燃眉之急 「三不」保障本地勞工

「補充勞工計畫」早於1996年實施,目的是在僱主未能在本港聘請所需人手時,可輸入屬技術員級別或以下的勞工。建造業人手短缺嚴峻,年初《施政報告》指可進一步優化及放寬計畫,然而業界對此爭拗不斷,認為輸入外地勞工會與本地勞工搶飯碗。


安俊人力資源董事總經理周綺萍認為輸入外勞是逼不得已的決定,「建造業的工種需要體力勞動,唯有向年輕人招手。但事實上,香港年輕人普遍不願入行,若人手不足的情況持續,不但會影響建造業發展,建築成本亦會因而飆升,最終受影響的還是香港人。」有僱主亦認同,輸入外勞是解決問題的快捷途徑,何安誠說,「業界對外勞的需求十分大,早前有調查列出二十六項業界最缺乏人才的工種,我們便主要引入這些工種的工人。」建造業總工會則持有另一意見,周聯橋說,「因為建造業從來不是零輸入,我們是堅決反對擴大輸入外勞。倘若能夠證明本地無法培訓某個工種的人才,而且經過勞工處審批,我們才不反對。」


即使業界對輸入外勞持有不同意見,但他們一致認為,培訓本地勞工為推動建造業發展的大前提,業界不應該過分依賴聘請外地勞工,否則只會影響本地勞工的權益及建造業長遠的發展。建造業議會亦表明會以「三不」來保障本地人才:不能影響本地工人利益、權益;不能拉低本地工人工資;及不能剝奪本地工人的就業機會。


工程步入中、後期技術工需求殷切

當大部分的基建工程進入中、後期施工階段,業界對技術工人的需求更為逼切,相關工程包括泥水、油漆、內部精裝修、機電安裝等。「以港鐵為例,完成挖井、鑽隧道等工程後,便要開始鋪設路軌、進行內部隔間裝修、機電設備安裝,再後來的是安裝升降機、照明及通風系統等。」謝子華指,由於施工期間所需要的技術人員會有所不同,所以不能只看表面的人手空缺數目,「假設我今天需要打樁工人、明天需要落石屎工人、後天則要油漆工人,雖然每天都看似只欠缺一人,但實質來說,其實是三個工種都各欠缺一名人手。」謝子華表示,建造業是一個分工較細的行業,而且工人身分百變,他們既可受僱,也可自僱,所以業界必須要有充裕的勞動力,才能滿足市場需求。

相關:

Copyright © 2016 Job Market Publishing Limited. All Right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Part Without Expressed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