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情報

主頁 > 職場情報 > 消費良心何價?

消費良心何價?

  • 11 Oct 2013
良心值多少錢?這?不是說要收買良心,而是以良心作消費時,可以帶來怎樣的最大價值。社企出現的目的,就是把這個價值放大,消費者從消費中得到喜愛的物品,生產者得到收入外,社會、自然環境亦能從中受益。良心,原來也有價,並可以在消費中實現,於社會上顯現出來。良心,在消費上,到底是何價?


消費歷史的轉捩點

在消費的時候,就以搞個隨時傾家?產的婚宴為例,大家考慮的會是甚麼?可能是酒席食物味道是否令人齒頰留香,宴會是否夠氣派,能否讓親友誇耀自己是一個好女婿、好丈夫、好男人。如果這時候有個親友熱愛保育,分到每人一碗香噴噴的魚翅,不吃,說香港佔魚翅貿易量近六成,超過1萬公噸,使大白鯊、鯨鯊及姥鯊等面臨絕種,在座每位都是幫兇;或者現實一點,「魚翅婚宴,人情七折」,那麼氣派十足的新郎哥還是一個好男人、好丈夫、老女婿嗎?


當使用最新型號的智能電話看新聞時,看到一宗報道說該部智能電話的牌子,正正於血汗工廠生產,「農民工」日以繼夜工作,就如機械般被壓榨剩餘休息的時間,工人像一件機器多於人。那麼這部最新型號的智能電話,還「型」嗎?


當我們「良心發現」後,消費的價值還只在於對物質的追求嗎?


「良心消費只是富裕國家才有,窮的飯也沒得吃,懶理你甚麼良心不良心,最重要有得食。」作為「十一良心消費月」運動主辦機構「豐盛社企學會」主席紀治興問:「然而我們除了追求炫耀性,如最新的iPhone 5S之,會不會將對社會有幫助的元素放落去?」「十一良心消費月」活動的宗旨,就是改變消費行為,將消費由一種純粹經濟行為轉化作包含「社會價值」的消費習慣。無論是生產者,或是消費者,所迎合的不獨是個人的欲望和利潤,亦包含公平與公義、關懷弱勢、環境保護、多元文化承傳及社區發展等,形成一種新的消費形式,而從消費而得益的是整個社會,不獨存在於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由工業革命前自給自足、生產與消費關係微弱;到現代生產和自由主義重視消費與社會經濟的關係;再到21世紀社會企業(社企)於富裕國家開始盛行,社會價值在消費考慮中日,似乎有可能將消費重新定義,紀治興說:「歷史會有個轉捩點。」


消費使社會得益

重大歷史不會偶然發生的,而是要多方面有形無形的推動,這股正在形成的推動力,就是社企。一般認為,社企的起源地是英國,事實上,現時社企最盛行的國家亦是英國,並擁有法律地位,不是任何企業掛個名幫助弱勢群體或保護環境便可濫竽充數,作生意招徠。不少人片面地認為社企,就是有「雙底?」(Double bottom lines)的企業,即是「社會底?」(Social bottom line)和「經濟底?」(Economic bottom line),但紀治興說自己與大部分學者均認為這定義是錯的,「所有醫院也幫到人;所有補習社也幫到人;無電燈公司,全港會摸黑。」紀治興說:「所以這個定義沒有用。」引用法國Insead大學創業學教授Filipe Santos的定義,紀治興說:「社會被忽略的問題,透過持續性的方案,而這個方案會產生很多正面的界外利益,能夠幫助弱勢社群。」


在今年初,本雜誌報道過有關社企的《社企經營之道》專題故事,故事中的「黑暗中對話」和「L Plus H Fashion」就分別提供持續的就業職位給視障人士和中年紡織技術工人,他們在就業市場上均屬競爭力較低的弱勢群體;而「秋風」和「Harmonia」則以有機肥料種植蔬果和製作護膚品,以應人們的消費需求之外,亦能保護環境,雖大自然不算「弱勢群體」,但世界普遍來說,這也算是社企的一種。


只要齊心協力,愚公也可以移山。根據「社聯-?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於2012至2013年年搜集的資料顯示,全港共有406個社企項目,比上年度增長10%;去年第一屆的「十一良心消費月」帶動了134萬元額外「良心消費」於各參加運動的社企,今年籌委會更將目標推至200萬。「施達基金會」總幹事陳念聰說:「其實經濟活動,有時我們只是看錢,以及商品的交易,是物質的,沒有人性在?面,非人化了。」在香港商場「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激烈競爭中,社企不僅可以幸存,還可以不斷擴張,證明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已經漸漸出現轉變,消費者可能留意到社企的生產除了可以滿足消費欲望,還帶來更大的社會價值,使之成為消費意義的一部分。如果消費者留意到這個價值,並可以從消費中得到時,就算於社企消費的金錢成本較高,加上這個社會價值後,消費者消費帶來的「總價值」可能比於非社企消費為高,消費者就會傾向於社企消費。簡單一點說,消費者愈有「人性」、「良心」,社企就更能進一步擴展,整體社會就愈得益。


紀治興和「十一良心消費月」就將整個於社企消費的邏輯表達為「知名信行慣」。知:經過傳媒廣泛的報道而得知社企的存在,但未必知道其概念。名:透過講座等方法讓市民大眾了解甚麼是社企。信:人們得悉社企產品可能不俗,又有社會價值,有購買意欲。行:對社企產品有信心,進行購買,嘗試其質素。慣:滿意產品和其帶來的社會價值,形成習慣,不時購買。最後,社企生產和消費帶來的社會價值就變成轉動消費模式的兩顆巨形齒輪,人們從消費中得到社會價值,而社企亦能賺取更多收入以幫助弱勢社群、保護環境,使消費的關係不再限於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得益涉及社會這個第三者。



捱肚餓也要撐下去

從政府「效率促進組」聽完講座趕過來接受訪問的紀治興打完招呼後,放一包花生和果汁於桌上,說:「這是我的午餐。」不代表坐定定就可以吃東西,因為接下來整整一個多小時的訪問過程中,他的說話就像機關槍掃射般,根本沒有任何機會為自己的口中送上一粒花生,要繼續捱肚餓。他其後坦言這包花生也得來不易,說:「出了來偷偷地可以食,在家不可以食,老婆不讓我食得多,看我身形就知。」對於社企來說,一粒花生般的收穫其實也得來不易,因為一般企業以利潤為經營目的,賺錢不夠多,也可結業;但社企不同,社企要在有限利潤下實現「社會價值極大化」,如果社企結業,員工馬上回到就業市場而變成弱勢。就像現時失業率只有3%,低技術的工種「有工無人做」,但精神病康復者的失業率卻達到15%,所以任何社企結業,均會使本來弱勢的社群更形弱勢。這就造就了一般企業與社企經營年期的分別,紀治興說:「(一般企業)想結業,又礙於租約期未滿,所以很多人捱到租約滿就結業,但社企覺得可以捱下去也會捱下去。」社企捱?肚餓,也要堅持?養活員工的使命。


社企地位無可取代

然而社企的好處除了是帶來社會價值,很多人不知道社企還能帶來政府的財政效益。假設政府不支持社企,但政府仍然要照顧弱勢社群,在未有社企的年代,政府唯有透過慈善機構來扶助他們,不過慈善機構的損助會帶來「減數效應」,政府損多少錢,弱勢社群只得到多少,捐款亦不能進行「再生產」。相反,釋囚、精神病康復者、輕或中度弱智人士等擁有一定的工作能力,當政府向社企提供捐助,社企能夠從消費市場中賺取部分收入,減輕政府對弱勢社群的財政援助。當然,嚴重殘障人士還是要以政府直接資助來過生活。「卡梅倫(現任英國首相)和貝理雅(前英國首相)都不是笨的,怎會去推社企?就是因為英國夠窮。」紀治興說:「守護政府資源,應該看哪個成本效益高。」


紀治興認識一位智障人士,他自理能力很低,平時生活需要穿上紙尿片。一般人可能認為他根本沒有任何生產力,但一間社企就安排工作給他,讓他教老人家怎樣用紙尿片。紀治興說:「當他能夠教老人家的時候,他就是老師。」所以得到這份工作,那名智障人士很開心,自此就很喜歡教老人家用紙尿片,亦為社會帶來生產力。如果政府一味「慷慨」,只給予生活津?,他永遠無法得到這種成功感,所以對於政府資源運用和關懷弱勢社群來說,社企擁有必然的重要地位。


另外以釋囚和精神病康復者作為例子,當他們重投社會後,企業因歧視,或因技能問題而不聘用他們,他們失業會誘使他們再犯事或精神病復發,重投牢獄或精神病院之中,增加政府資源壓力之餘,對社會亦無好處。而坊間的社企正好給予他們就業機會,重拾自信,重投社會。做到這樣,才是真真正正全面的更生和復康過程。因此我們每花次於社企消費,多謝我們的不單止是售貨員,更鼓勵到背後眾多的弱勢社群,促使他們得到就業,真正得到社會接納,以及一份無價的尊嚴。



「有形之手」大勝「無形之手」

與一般企業「利潤極大化」的目的不同,社企賺取收入的目的是為了達成「社會價值最大化」,基本上無任何利潤可言,更難以透過投資、從可觀的股息吸引投資者,所以社企始終難以變成大企業。然而也有例外,就好像以英國作為基地的「Cafedirect」一樣,與貧窮國家進行咖啡豆、可可豆、茶葉等的公平貿易,賺取的利潤極微,股東幾乎沒有獲派股息,但紀治興說反而每次發行新股都有人買,正正是因為Cafedirect首先不會處於虧本的位置,而每位大小股東購買股票均當作做善事(社會價值),明知沒股息派,所以不會投訴沒有股息。這可以說是社企的先天缺憾,諷刺地又是優勢。


公平貿易的社企並非取代跨國企業與貧窮的農民進行合理交易這般簡單。一些公平貿易的社企很多時在農民無論豐收或歉收,只會給予農民一個定量的價錢。豐收時,例如社企扣留了20%農民應得的收入,社企只會發放當中10%金額給農民,規定他們用來進行改善耕種效率,如購買磅秤、農具、水利工程等;歉收時,另外的10%就用來補助他們的收入,使無論豐收、歉收,農民都有穩定且可以預期的收入,而社企基本上又不用多花一分一毫。「不知道明年的收入,工作就會很短視。」紀治興說:「當你知道無論豐收、歉收、打仗、打得也好,都可以開飯,他們會想長遠一點,想想小朋友是否需要教育,嘗試更有效的耕種方式。」當人們生存的目的不再只是苦惱如何得到溫飽,而可以有能力改善長遠的生產,甚至接受教育,一個社會就有機會脫離貧困的旋渦。「香港公平貿易動力」主席趙善榮說:「如果我們購買一些對生產者沒有保障的產品時,其實我們助長了不公義的情況。」轉而購買公平貿易社企的農產品,我們不再是剝削貧窮者的幫兇,而是他們的拯救者。可見「有形之手」總有遠勝「無形之手」的時候。


全球來說最成功的社企,可說是Muhammad Yunus所創辦的「孟加拉鄉村銀行」(Grameen Bank),這所銀行向孟加拉婦女提供不需擔保的「微型貸款」(對她們來說都算是大數目),支持她們進行家庭手工業,在市場上售賣產品賺取收入,幫補家計。當初令全世界銀行「跌眼鏡」的是,這班婦女真的賺到錢之餘,還款率亦高。更重要的是,她們分擔了家庭經濟之柱的角色,提升了婦女的地位。俗語有云「瘦田無人耕,耕開有有人爭」,不少大型銀行眼見鄉村貸款有利可圖,也涉足到來,但提供的利息卻隨時達20厘!農村婦女知識水平低,又是文盲,不知道「魔鬼在細節」,發現債築高台已為時已晚,以尋死作為解決方法。「當社企想出一條絕世好橋,這條橋可以幫到人又賺到很多錢,商業機構就會走過去,他們不會講良心。」紀治興說。


資本主義會再進化?

猿人經過由動物進化變成人類,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已經進行「人禽之辨」,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和動物的分辨很少,差異就是人有仁義之心;而推至凡人與君子的分辨,就是君子會實現這仁義。除了人心會進化,社會生產與消費關係也會:從奴隸沒有作為「人」的資格的奴隸制結束;進入有統治者與臣民有從屬關係的封建制度,臣民進貢生產;到工業革命引伸的資本主義對工人的剝削;現在社會愈趨留意的是如何調配社會資源給基層人士,部分達至「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世界」。


無錯,在每個人「欲望極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原罪」下,想像每個人均以良心和社會價值作為消費的重要考量,是一個天真的想法。但當社會價值在某程度上形成一個集體的消費意識,企業為了利潤,無可避免進行更公平的貿易、更加關照弱勢社群,回應改變了的消費行為,變得更有競爭力,引發更多企業加入,就像趙善榮說:「我們透過消費的行為,其實也是一次投票,希望社會怎樣發展。」如果這「民意」擴大,說不定人們可以透過集體消費行為進行一場「普選」,將資本主義進化成「社會特色資本主義」。

相關:

Copyright © 2016 Job Market Publishing Limited. All Right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Part Without Expressed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