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升小選校策略 |
|
私立小學新趨勢
本港實施九年免費教育多年,但仍然有大批家長願意支付學費,送子女到需要收費的私立學校讀書,無非因為想他們接受更優質的教育。而隨著時代變遷,本港的私立學校,無論在課程設計、教學法,以至學制方面都出現重大變化,當中以一批「私立獨立學校」模式營運的一條龍中小學,成為了一股教育的新動力。
全港四十所私立小學中,逾半數為教會辦學,當中不乏歷史猶久、名人輩出的著名私校,例如:拔萃女小學、聖保祿學校(小學部)、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聖方濟各英文小學、香港培正小學、聖若瑟英文小學等等,這類學校繼承傳統的學術氛圍,重視學生的學術成績,亦要求家長對子女的學業有較多關顧。一般來說,有充裕時間照顧子女的家長,成功報考的機會較高。
另一批是歷史較淺的私立獨立學校,這類學校的出現始於1999年,當時本港超過九成的中小學學額由政府資助,完全沒有接受政府資助的私立獨立學校佔少數。鑑於社會各階層人士有不同的需要和價值觀,加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全球愈趨一體化,當局認為本港的學校制度必須更多元化,讓家長有更多選擇。
私立小學全面睇
由該年起,政府推行新措施,積極促進優質「直接資助計劃學校」及「非牟利私立獨立學校」的發展。至今,已獲政府以象徵式地價撥地興建的「非牟利私立獨立學校」共有七間(見表),這些學校不會獲得政府發放經常津貼,需自負盈虧。
為符合家長的期望,所有私立獨立學校均以提供優質教育為「亮點」,聘請大批資歷高的本地和外籍教師執教,並投放大量資源研發有效的課程與教學法,又讓學生作經常性的海外考察,以拓寬視野和學習經歷。羊毛出在羊身上,這類學校的學費負擔不輕,例如,位於數碼港的弘立書院,每年學費高達港幣十二萬元。
本地學童為主流
由於校舍設備優越,教學資源豐富,且多採行IB課程,故許多家長常把這類學校與國際學校混為一談,但其實兩類學校的政策目標各異,收生對象也不盡相同。
根據現行政策,私立獨立學校應以本地兒童為主要收生對象,其收生比例最少需達到其整體學生數目的百分之七十。最新政府資料顯示,現時本港八間私立獨立學校中,2010/11學年共有學生9,480人,當中本地學生及非本地學生的數目,分別佔整體學生人數的87%和13%,其中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及保良局蔡繼有學校,本地生比例達100%。教育局又估計,未來三年,國際學校的學額將由現時的大約36,000個增至38,500個;私立獨立學校的學額則由10,600個增至11,600個。
近十年內開辦的私立獨立學校 | 學費(全年計) | 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 | $43,000 # |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 | $55,000(小學部) # | 滬江維多利亞學校 | $77,400 # | 智新書院* | $72,500(小學部) | 啟新書院* | $76,100(小學部) | 基督教國際學校## | $85,200(小學部) | 弘立書院 | $122,000 # | #資料摘自《小學概覽》,最新修訂以學校公佈為準。 *由英基學校協會管理,資料摘自該校網站。 ## 資料摘自該校網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