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升小選校策略 |
|
三三四學制智選校 易銜接
以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為宏旨的「三三四」新高中學制已落實,學生再不能只靠死讀書而獲取高分,反而是透過專題研習去獲取知識和經驗,故此,學生的語文水平和表達能力益發顯得重要。當家長為子女揀選小學時,不妨考慮一些重視專題研習、推廣活動教學,及有系統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的小學,以便將來容易適應中學生活。
身兼津貼小學議會主席、聖公會聖雅各小學校長張勇邦指出,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已成為現今教學主流,加上新高中學制重視通識教育和其他學習經歷,一般小學在學科內容上會作出關注和配合。「小學階段做專題研習的內容雖未至於深入,但起碼要夠濶夠廣,讓學生的視野得以更新!」他說。
重通識有承擔
以張校長管理的聖公會聖雅各小學為例,學校每年舉行跨學科雙周,在一個大主題下各學科作出配合。譬如主題是「認識中華文化」,教師會在中文堂和學生分享中國名人故事和詩詞背誦;英文堂時學習古代建築;音樂堂時學習中國民謠;視藝科時學習中國民間的剪紙藝術;數學堂時學習中國數碼和珠算;常識科則進行專題研習,探討中國人口以至貧窮等問題,而類似的跨學科研習,正正協助學生打好通識科的基礎發展。
張校長續說,為了讓學生獲得其他學習經歷的機會,教師會盡量讓不同的學生擔當服務崗位,例如「午膳大使」需在午膳時份協助維持秩序;「閱讀伙伴」則由能力高的學生帶領能力稍低的同學閱讀。「未必只有津貼學校會這樣做,即使是傳統的學校也講求自主學習,培訓學生有探究精神至為重要,如果學習並非發自內心,而是被迫去學,不但效果不顯著,學生也會學得很慘!」他說。
微調提升英文
由本學年開始,教育局落實語言微調政策,以後中文中學亦可開設一定比例的英文班,張校長認為,各官津小學如何配合需視乎「區情」和「校情」,譬如其校位於灣仔區,由於該區有較多英文中學,故小學的英文教學準備要充足,讓學生未來有能力升入英中或英文班。「我校有五成以上畢業生入讀到英中,所以英文教學準備要充足,除了課堂教學外,高年班時有拔尖補底課程去幫助學生,另外學校的外藉老師、家長義工會和小朋友練習應考傳統英中的面試技巧,學校也會增聘外籍老師,協助學生提高英語能力。」
對於近年不少直資和私立學校受到家長擁護,張校長回應謂,如從消費者角度而言,直資和私校需繳交學費,家長宜仔細分析其鍾情的直資或私小所提供的教育服務,有多少是津貼或官立學校欠缺的;「兩者之間相差了什麼?超過有多少?為什麼值得交學費去讀?如果想法是清晰的,不是盲目去追棒,肯定錢是用得其所,便沒有問題了!」值得一提是,現時許多官津小學陸續推行小班教學,同時也改變沿用只以「分數」顯示成績的做法,有些學校甚至不在成績表上顯示學生的成績排名,取以代之是採用級數和具體評語,幫助家長了解子女的實際能力和進度,相信這也是未來評估學生的新取向。
官津vs直資vs私立
隨著直資小學出現,家長的選擇愈來愈多。然而,哪類學校較適合子女呢?每個孩子的性格、喜好和天賦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直資小學 自由度大
除了少數由傳統名校轉為直資的學校外,很多直資小學都是新校,設施較新,可以自行收生,並自決教學語言;另外,由於直資會收取學費,學校有較多資源,師生比例會較低。此外,個別直資會標榜設有特色校本課程,家長須預早考慮子女將來的升學計畫,如果要留港升學,修讀本地課程已足夠。
官津小學 有往績可尋
全港大部分小學皆為官津學校,家長毋須交學費,課程主要跟隨教育局的中央課程制定。官津校學生來自各個階層,就像個「小社區」。由於不少這類學校創校已有一段日子,家長容易找到學校的「往績」作研究,好像畢業生的升學情況、校風等等。
私立小學 一條龍直升
自資運作, 有些設有特色課程,例如IB課程,或者特色音樂課等。不少私小有直屬或一條龍中學,當中不乏名校英中,有經濟能力的父母不用煩惱升學問題,因此部分私小甚受家長歡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