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浩瀚,神秘莫測。在銀河系某個恒星系統由內向外的第三顆行星上,有一個熱愛天文的人類,從小學開始就對天文和太空科學產生濃厚興趣,透過閱讀科普書籍、教育雜誌和新聞報章來學習。某日,他收到疑似來自另一個星球高級生物的一封電郵,邀請他分享探索天文知識的歷程,令他感到十分雀躍,急不及待用光速把資料傳送到宇宙另一個角落 ……
跨媒體天文教育者薛俊朗(Exodus),現任「國際天文聯會」香港天文教育組主席。「我的英文名字Exodus(《出埃及記》)是父母為我取的名字,他們希望我像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一樣,有帶領和突破難關的能力。」他認為,Exodus這個名字承載着夢想,激勵他在生活中不斷創新和自主學習。「可能正因為這樣,從小我對很多事情都充滿好奇,特別是對地球以外的太空與極地這些特殊領域有着強烈的興趣。我希望能透過社會創新和科普推廣,讓更多人認識天文教育,並且利用電子科技讓更多人能夠認識科學對生活的應用和重要性。」
重拾兒時興趣
在香港這個地小人多、生活節奏急促的城市,天文、太空科學彷彿是十分離地的事,但Exodus從小就對這方面的知識感興趣,更難得的是這份興趣竟然可以歷久常新。「在疫情後整理家中物品時,偶然找到自己小學時期收集的有關太空任務的剪報,這重新點燃了我的熱情。自擁有第一支天文望遠鏡後,我每周會到天台觀星,觀察天文現象和行星。中學時期我有幸參加學校天文學會,曾分別擔任會長及委員,籌劃多項天文活動包括觀星營、天文觀測活動和天文問答比賽,亦非常幸運有機會可以購買不同的天文科普和自然科學書籍,閱讀和了解更多太陽系和宇宙中不同的星體。」
在升上大學後,Exodus有幸成為香港科技大學天文學會主席,現在更是「國際天文聯會」香港天文教育組主席、香港天文組織星匯點的會長,又曾任「國際暗天協會」國際委員,定期於香港太空館及香港科學節舉辦專題講座。「我希望推廣天文科普教育,增加公眾對天文學的興趣,並提升他們對城市光污染和能源使用等環保議題的認識,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可持續發展盡一分力。」
飛出香港 星空更壯觀
香港一直因為光污染的環境問題,令不少人覺得本地的夜空難以觀賞銀河,「但在郊野公園和離島仍有不少觀星熱點。」
但在市區,天空不再黑暗,無法清晰看到星星,難以用肉眼觀看銀河。「加上觀星遇到好天氣、自己生活上不這麼忙碌、有精力預備天文器材,配合觀測地點較少受到光污染的影響、沒有建築物遮擋,而且天空上剛好沒有月光和飛機的外在環境因素影響,天文觀測更顯得珍貴。」
為了觀賞美麗的星空,近兩年Exodus到世界不同地方和星空保護區觀星,包括深圳西涌的國際暗夜社區、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麗江天文觀測站、海拔五千米以上的西藏青藏高原地帶、美國亞利桑那州基特峰國家天文台、澳洲塔斯馬尼亞自然保護區及悉尼天文台等,深刻體會到星空保護的重要性,以讓更多公眾了解光污染的急切性。「這讓我更積極推動公眾參與星空保護,減少光污染,促進『暗空友善』的燈光設計,也可以參與一些公民科學家計劃,提交不同觀測地點的夜空光度數據,以讓國際天文學家能夠了解各地的星空保護情況和光污染情況,並鼓勵青年透過天文觀測和星空攝影,用社交平台分享天文知識,培養興趣和好奇心。」同時,Exodus亦希望透過科學傳播和發展STEAM教育,通過體驗式學習和多元化的方式,於正規科學教育及公眾教育,鼓勵青少年認識和接觸了解國家航天科技的發展、世界的太空探索歷程和未來新趨勢。
從書本中找到太空
Exodus笑言,不少電影也啟發了他對太空的想像,如《星際啟示錄》、《火星任務》和其他相關科幻片,關於太空素材的電影除了是有科幻的視覺效果,當中的製作過程亦諮詢了不少天文學家的意見,參照科學理論進行特效模擬,使抽象的物理學理論變得可視化,也深入淺出地呈現人類對外太空探索的夢想與科學。「這些電影開拓了我的想像空間,讓我更期待未來有機會親自展開太空旅程。」他覺得天文學的魅力在於充滿未知和無限可能,結合光學工程、天體物理學、環境保護、科學傳播、天文考古學及民俗歷史研究等多學科,是一門跨領域、跨媒體的自然科學。「人生充滿多種可能,最重要是找到自己熱愛的事物,保持好奇心與毅力,因為天文探索總有意外狀況和挑戰,保持樂觀和持續追夢的態度是成功關鍵。」
Exodus不是在象牙塔中觀星,而是想把相關知識向公眾推廣,「今年我已出版第二本科普書《探索天文A to Z:動手玩STEAM太空科學》,內容結合天文教育、星空攝影及STEAM教學理念,着重分享十多年的第一身天文觀測經歷、天文教育和科普探索經歷。現有市場上的天文書多為外國專家出版而翻譯成中文,或者是香港作者引述海外天文機構的新聞,我希望這本書能貼近香港讀者,特別是中小學生,讓他們透過實驗、電子學習和生活化主題,深入了解天文和太空科技。」書中融合STEAM挑戰及動手操作,讓學習不再枯燥,並且適合家長、老師和星空愛好者多方使用。
身為跨媒體天文教育者,Exodus指出,要配合香港科學教育的範式轉移和轉變,例如公眾教育在疫情過後從實體講座和活動轉為網上平台、小學傳統常識科拆分為科學科和人文科、科普教育的多元化和共融方式(多感官的科學傳播)。「除了傳統的觀星和講座,原來還有更多不同形式推廣天文學和太空科技的方式,也能夠涉及不同的知識領域,希望讓天文學的知識更貼地化,讓不同年齡層即使沒有科學背景的讀者也能夠認識天文學。」他又補充指,香港有幾間大學(如港大、科大和中大)均設有天文及天體物理相關課程,定期亦有公開講座及針對青少年的資優天文課程,亦有香港太空館舉辦針對中學生的中學生天文訓練計劃和少年太空人體驗營,提供青少年多元學習天文和太空科技的機會。配合本地天文組織的觀測活動和天文課程,讓學生能理論與實踐並重,增強天文知識與技能,培養對科學的好奇心和科學素養。
熟悉的外星人?
很多科幻作品的題材都會提到UFO、外星人,在星空下度過數十寒暑的Exodus又是否確信外星生物的存在呢?「對於外星人這個話題,我本人沒有明確立場詞。據我所知,國際上有不少尋找地外文明的計劃(如SETI),利用射電望遠鏡接收宇宙電磁波,探索宇宙中的智慧生命可能性。許多科學家致力研究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尋找適合人類未來移居的星球,如月球和火星的探測任務。我曾參觀過射電望遠鏡,第一個感覺就像是以前看到電影中保衛地球的防衛探測器,感受到科學家了解和探索宇宙起源的責任與使命。」
「星」級技巧
Exodus認為有一點要弄清楚,就是天文觀測與星空攝影是不同的領域。天文觀測着重使用望遠鏡觀察深空天體(如星雲、星團和星系)、月球隕石坑及太陽系的行星,也可以利用雙筒望遠鏡和電子觀星的應用程式輔助觀星,了解夜空中的星座,享受肉眼看星空的真實感和即時的樂趣,不一定需要昂貴的天文器材及操作技巧。
「星空攝影則專注於利用專業攝影設備長時間曝光,捕捉銀河、星流跡及深空天體照片,尤其在光污染嚴重的城市環境中很難用肉眼看到的星體,需要靠長時間曝光和拍攝數小時的影像數據,還原真實宇宙景象。星野攝影還會融合周遭環境的景物,例如拍攝城市與天空上的流星雨、在北極圈的地方通過相機拍攝北極光與冰川雪山、透過廣角鏡頭拍攝夏季銀河配合旅行地點,拍攝北極光、流星雨等自然奇觀,留下獨特而珍貴的影像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