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情報

主頁 > 職場情報 > VR穿越九龍城 環境錄音師捕聲捉景 街頭老店活現眼前

VR穿越九龍城 環境錄音師捕聲捉景 街頭老店活現眼前

  • 12 Sep 2025
「潮發白米雜貨」老闆邱太形容,九龍城是個親民、多元化、生活方便的地方,最不捨這裏的人情味。
「潮發白米雜貨」老闆邱太形容,九龍城是個親民、多元化、生活方便的地方,最不捨這裏的人情味。
「潮發白米雜貨」老闆邱太形容,九龍城是個親民、多元化、生活方便的地方,最不捨這裏的人情味。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一級講師朱迅表示,團隊正與時間競賽,希望透過科技盡可能地記錄舊區原貌。
「潮發白米雜貨」老闆邱太形容,九龍城是個親民、多元化、生活方便的地方,最不捨這裏的人情味。
圖為科大團隊製作的獨立三維物件之一,來自九龍城「金城海味」的貓。(受訪者提供)

在城市急速發展的步伐下,舊區的更新與重建無法避免。九龍城區正面臨重建,昔日熱鬧街區日漸冷清,居民對社區充滿感情,盼保留當中的人情味與舊文化。面對變遷,不同團體以創新方式為舊區進行「數位保育」,有大學團隊運用虛擬實境(VR)技術,重現舊區原貌及老店空間,讓觀賞者「沉浸式」走進往日時光;有環境錄音師捕捉城市的獨特聲景,製作線上聲音圖書館及地圖,展現新舊交錯的聲音差異;亦有機構策辦舊區攝影展及製作虛擬相集,盼未來用於社區導賞,讓下一代延續對這片土地的記憶。

 

走進九龍城,昔日熱鬧繁榮的街頭,如今已冷清不少。市區重建局在2022年5月啟動「衙前圍道/賈炳達道發展計劃」,預料重建後可提供約四千三百五十伙住宅,最快2036年相繼落成;新政府綜合大樓,包括九龍城街市,預計於2030年落成。

 

雜貨東主憶述街坊深厚情誼

衙前圍道兩旁的數棟舊樓已搭起竹棚,靜待拆卸。扎根九龍城七十餘載的「潮發白米雜貨」內,老闆邱太一邊招呼熟客,一邊感慨地說:「家在這,店舖也在這,還有兒子的學校也在附近,當然很有感情,街坊也認識幾十年。」她眼中的九龍城,是個多元、溫暖及充滿人情味的地方,與銅鑼灣、尖沙咀等商業區不同。她憶述,爺爺在九龍城經營數十年,與許多街坊結下深厚情誼。即使移居海外的舊識,回港時也會專程探望,延續那份珍貴的情誼。

 

她歎言,時代變遷下,重建在所難免,但希望在更新的同時,能以「雙贏」的態度保留一些舊式文化與街坊情。對於民間有不同團體主動保育九龍城,她表示感動,「如果真的有年輕人願意將這些(舊物)保留下來,讓下一代有更好的回憶,了解多點香港之前的狀況,也是不錯的事。」

 

面對即將消失的舊區痕跡,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一級講師朱迅與團隊從VR技術中,看到了保育的新方向,希望「用最新的科技,保育最舊的歷史」。去年初,團隊展開九龍城的VR項目,利用雷射或影像等方法建構三維模型,再融入VR場景,記錄了金城海味及源茂興記茶莊等區內特色老店。

 

朱迅解釋,傳統記錄歷史方法,如口述歷史和影像記錄固然有其價值,但VR技術能讓影像更立體及真實,讓人「沉浸式」回到已消失的歷史空間,親身感受店舖的間隔、擺設、光線,甚至是店主的神態。他舉例說,新科技能讓後代子孫有機會「走回去」看長輩曾經營的店舖,這在過去是無法實現的。

 

他續指,除了影像,VR場景亦會加入聲音等元素,只要點擊海味或茶葉罐等物件,就能聽到相關介紹,讓整個體驗更加生動。他認為,VR不僅有助保育,還具備教育意義,讓年輕一代認識茶葉的包裝方式,以及了解香港僅存的魚蛋製作過程。

 

7月底正式結業的源茂興記茶莊,店內外的招牌均已拆下。8月12日,老闆大細劉先生回到店裏收拾剩下的陳年茶葉。細劉生笑說,傳出重建消息後,許多人前來記錄,他也樂意分享茶莊七十多年的歷史,「能夠留(回憶)就留,幫得到人就幫。」

 

茶莊老闆冀留下70年回憶

談到VR保育,他認為出發點是好的,可惜至今仍未看到完成品,「如果能回看那當然好,就像回憶一樣。」問到看到這些紀錄時會否感觸,他說或許要等交還店舖鑰匙後才會不捨,「我們做到7月31日之後,剩下的兩個星期一眨眼就到了,心裏真的很捨不得,始終都是我出生的地方。」

 

與科大團隊的方法有所不同,「WAVINCITY——香港城市聲音紀錄計劃」的創辦人王梓健,選擇記錄城市中「聽得見」的記憶。在他製作的線上聲音圖書館及聲音地圖中,既有土瓜灣街坊的熱烈討論聲,也有深水埗炒栗子小販的火爐聲。

 

他說,後期重聽錄音時,仍能回憶起當下發生的事情,例如何時有人或車輛經過,是有趣的體驗。收集城市聲音的過程中,他亦發現新舊地區在聲音上亦有明顯差異,如舊區的人與環境較多互動,聲音相對豐富,有街邊檔口的叫賣聲、街坊的聊天聲等;新屋邨或住宅區,聲音則集中在商場等室內空間,街上的聲音相對較少。

 

王表示,城市的變遷是必然會發生的事,雖然會感到可惜,但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來看是必要的。他認為,聲音可以作為一種客觀的資料,記錄當下的「快照」,當許多年後城市景觀改變了,「聲音就可以幫我們找回當年,了解當時的情況。」

 

機構辦攝影展

盼延續社區記憶

聖雅各福群會市區重建社區服務隊早前亦舉辦「眼下的九龍城」攝影展,邀請區內居民、學生、遊客及攝影師拍下眼中的九龍城。服務隊註冊社工林晉豪表示,希望透過舉辦展覽,記錄九龍城重建前的面貌,包括該區的人情味、建築和故事,並期望吸引大眾關注這個進入重建的舊區。

 

展覽共收集了二十七位投稿者提供的七十九張相片。林晉豪表示,有已搬離九龍城的居民專程回來觀展,還能從相片中的獅子山、唐樓天台及建築物認出地點,亦有不熟悉九龍城的人開始對該區產生興趣,並反思自己所居住的社區是否也有值得保育的地方。

 

他說,所有照片已數位化,並上傳至社交媒體作虛擬相集。服務隊計劃未來將相片用於社區導賞團等活動,讓導賞員可以利用相片對比今昔,加深參加者與社區的連結。

 

不過,使用數位技術保育亦有不少挑戰。王梓健指出,高質量、經後期製作的錄音,檔案大小亦較大,例如十五分鐘長度的錄音,可能已經達4至5GB,而網頁對上載的錄音檔案亦設容量限制。

 

朱迅亦說,從拍攝到後製過程需時,製作者亦需要具備一定程度的電腦知識及技術。他說,團隊計劃日後將資料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供歷史和影像研究使用,不涉及商業用途,但若被拍攝者反對公開,則有機會下架或不公開放映。他亦希望能與不同機構合作,例如在人流量大的商場進行展覽,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這類保育工作。

 

技術突破時空限制

帶來社區導賞新體驗

隨着科技的發展,虛擬實境(VR)技術亦為社區導賞帶來新體驗。提供社區導賞團服務的社企「街坊帶路」,其共同創辦人兼行政總監譚健樂指出,VR技術能突破傳統導賞的時間與空間限制,透過虛實結合,加深參加者與社區之間的連繫。

 

譚健樂表示,VR在導賞活動中有三大主要應用,包括重現已消失的場景,如舊李鄭屋邨天台學校及珍寶海鮮舫,讓長者重溫舊時回憶,也讓年輕一代了解過去的生活面貌。參加者也可經VR,參觀因安全、開放時間限制而難以進入的場所,如實驗室、校園或博物館,以及具時間性的傳統節慶,如盂蘭節、洪聖誕及天后誕等,方便身處偏遠地區或行動不便人士隨時體驗。

 

譚健樂認為,較理想的導賞應採取混合模式,結合VR、實地講解和後續討論,才能真正加深參與者的體驗。惟他指出,目前VR技術的普及度不高,科技市場側重於人工智慧(AI),間接影響了VR的發展速度、成本及社會接受程度。他坦言,團隊亦需時間掌握軟硬體操作與內容設計。儘管如此,他仍期待未來能有更多路線應用VR技術。



相關: VR, 九龍城, 環境錄音師, 數位保育

Copyright © 2016 Job Market Publishing Limited. All Right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Part Without Expressed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